历史文化源流 | 春发其华 秋收其实
发布人:赵滨  发布时间:2023-10-24   浏览次数:10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同各方合作伙伴一道,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力量,为国际经济合作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出自《后汉书·崔骃列传》。崔骃是东汉文学家,出生在一个通经习文的家庭,自幼受到家学熏陶,“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他曾写作一篇《达旨》表达自己追求学问、淡泊名利的心志,文中以“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来表达天地万物均遵循客观规律,事物发展自有定则,就如同春天万物生发,开出灿烂的花,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如今,成语春华秋实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或因果关系,春天辛勤耕作,到了秋天就会有好收成。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在与黄土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有一分气力放下去就出一分东西,放两分生出两分,不放就一无所有。由此便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近乎“实践理性”的思维方式:人类施加于外部世界的作用会有规律地产生结果;世间万物不仅因果相连,且这种关系是稳定的。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然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正是大自然的规律。《荀子》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浸种、耙耨、插秧、灌溉、收刈、持穗、舂碓……农人与土地、农作物,在无数个节气轮换间彼此心心相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朴素的真理,带着泥土的味道,让人们相信并谨记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利无幸至、力不虚掷。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质朴品格与务实精神。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十分看重如同耕种一般的汗水付出与结果收获,十分强调由农耕文明演化而出的踏实勤勉、苦尽甘来的精神理念。不仅土地需要耕耘,事业、人生更需要耕耘。人们把写字画画、撰写文章叫作“笔耕”,把勤奋读书叫作“目耕”,把勉力教书叫作“舌耕”,都源于对智力劳动需要像农民耕作那样辛勤的认识,以及耕种后必有收获的信念。《颜氏家训》有言:“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求学像种树一样,必须孜孜不倦、勤学苦读,而提升涵养、修身养性正是秋天采收的硕果。

  对“春发其华,秋收其实”的坚信,让中国人既有敢于梦想的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又有脚踏实地、笃实力行的自觉。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安邦,中华儿女的实干与进取,千百年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土壤之中。百年党史,每一页都写满了拼搏与牺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每一步都标注着勤勉与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断定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然而,罗布泊迅速升起第一朵蘑菇云,“两弹一星”相继问世,随后几十年,“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揽胜、“祝融”探火……世界看到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

  改革开放,有人质疑“中国模式”能否长久持续。事实同样给出答案:45年来,中国一路破浪前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磨砺中愈加坚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近代以来,从国家蒙辱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从人民蒙难到“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靠的就是一代代人“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的汗水浇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拼搏实干。自强不息、勤劳奋斗、勉力敬事,这是贯穿于中国发展历程的精神气质,更是中国赢得未来的重要保证。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从倡议到实践,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10年奋发,“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奔行在铁路上的列车,驰骋在公路上的汽车,联通各国的空中航班,劈波斩浪的货轮,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

  一座座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一条条输油、输气管道,越来越智能通达的输电网络,让能源短缺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梦想得以点亮,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

  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各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史,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收获累累果实,才能建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长久之功。”沿着历史揭示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行,更好地融通中国梦和世界梦,实现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的渴望、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值得期待。(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