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无声胜有声
发布人:赵滨  发布时间:2019-05-27   浏览次数:68

●正是因为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群众种地挑水砍柴,群众才舍得把最后一粒米、最后一尺布支援前线,才舍得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共产党一起干。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70年前,1949年4月的一天,故宫里一队解放军战士正整齐划一地行进。不巧,一名唐突的游客突然闯进了队伍。游客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孰料解放军战士竟然停了下来,留出通道让其通过,而且还微笑着示礼。


这位游客就是有“和平将军”之称的张治中,他是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前来北京参加和平谈判的。上面的场景,让这位国民党的将军感慨万千,称:如果这是一队国民党士兵,他即使不挨一枪托,也免不了要被臭骂一顿。正是看到了国共两军的士气和纪律的天壤之别,他明确告诉蒋介石,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无可挽回。


没有对话,只有真诚的笑容,但这一个作风场景足以俘获张治中的心,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纪律从何而来?作风何以纯正?因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


一个月后的上海。市民清早一出门,就被马路上的一幕惊呆了。“瓷器店里打老鼠”成功的解放军进城了,只是他们横七竖八地或靠或躺在下着小雨的马路边上,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他们衣服脏兮兮的,更分不清哪位是“长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杜甫《春夜喜雨》中这两句诗形容,再贴切不过。虽然市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的,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宁肯自己受罪也不打扰群众的部队不是一般的军队,和衣睡在家门口的举动远比扛着机枪、开着坦克耀武扬威者更能带来安全感。无论当时的上海市民,还是一些公正客观的外国人士,甚至国民党的官吏,都发出了由衷感叹:国民党回不来了。


有的人仓皇败走,有的人却因感动毅然选择留下。荣毅仁就是留下来的人之一。身为商人的他,为应对当时的复杂局势,已经请人在香港租好了房子,本打算一旦形势紧迫,便举家迁徙。可当荣毅仁亲眼看到十万大军睡马路的震撼一幕时,他改变了计划,决定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


即便是记录下当时场景的照片,其冲击力也不可小觑。上世纪60年代初,因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二战中享有盛誉的英国名帅蒙哥马利访华途中,看到了解放军睡大街的照片,沉思良久后感慨地说:“我这才明白了你们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够打败经美国武装起来的蒋介石数百万大军。”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看到后,则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这是红色中国的第一张‘上海公报’。”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驶来,我们党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期,都留下过类似的“公报”,每一份“公报”上都清楚地写着两个字:作风。写下这两个字的,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擦亮了作风建设这张名片。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一位老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正是因为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群众种地挑水砍柴,群众才舍得把最后一粒米、最后一尺布支援前线,才舍得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共产党一起干。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相反,如果任由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就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必须时刻警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作风建设入手,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风廉政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拿出雷霆气概,使出霹雳手段,沉疴积弊完全可以清除。作风无声,但胜过千言万语;作风是一种力量,可直抵心灵深处。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好作风建设,人民才能始终与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在新时代伟业中镌刻下属于我们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