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典|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发布人:赵滨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次数:2021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它的出处,是北宋赵湘《南阳集》中的《本文》篇。


  赵湘是北宋著名文人,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对宋诗及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是一篇文论,“本文”就是“探究文章根本”的意思。其大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想作文,先要做人,所谓“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想要教化天下,一定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端正自身的品行,这是圣贤之道,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坚固了,文章才会好,后世那些不在圣贤之道上下功夫,而津津于文章技巧的人,都是舍本逐末。


  以上是“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出处和上下文语境。


  这句话虽然出自赵湘的文章,但推究其本源,还应当上溯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所谓“八条目”,即人生修养的八个步骤。这“八条目”又可以分为两类:“格致诚正”乃是内修的功夫,“修齐治平”乃是外修的功夫。

  


  从赵湘《南阳集》所留下来的诗文,以及后人提到赵湘时所做的评价来看,赵湘不但是自己认真相信这些、认真施行这些,并且也把这些作为家风传给了后世子孙。虽然他34岁就英年早逝,除《南阳集》外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不过,好在他有一个极其出色的孙子,就是在当时与包拯齐名,被称为“铁面御史”,后世以“清白文化”而著称的千古名臣赵抃。在血缘与信念的传承中,让我们看到了优秀家风的力量,看到了道德之本所能开出的灿烂之花。


  赵抃为官清廉。他出任成都转运使,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赵抃在渡四川清白江时,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发誓说:“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此后,这条江被称为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又因清白江而得名。赵抃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反思。倘若一个人在那种场合都不好意思启口,那就说明他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赵抃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却一生“不治家产”,过着俭仆的生活。他的膳食以蔬菜为主,不得已也只是增添一碗肉罢了。


  赵抃不仅严于律己,对子孙族人也严加约束。赵抃在衢州的房子很狭小,弟侄为了讨好他,曾以高价买下毗邻的房子拓宽府第,他知道后立即让弟侄退房。为了教育子侄,他还特别写了一首诗进行诫勉:“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吾门自昔传清白,盛世于今重孝廉。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信笔示诸弟侄子孙》)他的高标懿行,在当时就被人们奉为表率,像同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宰相韩琦评价其为“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称赞他是世人的榜样,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比不上。赵抃死后,大文豪苏东坡在为他所写的像赞中,赞誉其人品操守“玉比其洁,冰拟其莹”,并虔心尽意地为他写下了长达3500字的《赵清献公神道碑记》。清代浙江总督李之芳为赵抃祠题匾“官箴师范”,清末衢州知府谭瑞东誉其为“第一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