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方能“有进”
发布人:赵滨  发布时间:2018-09-01   浏览次数:61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为蝜蝂(fùbǎn)作传。大意是,一种名叫“蝜蝂”的黑色小虫,善于背负。爬行时,遇物辄取,乐此不疲,最后“物积不散”“仆不能起”。又喜爬高,“极其力不已”,最后坠地而死。
       唐时的“蝜蝂”,是否还在,已很难证实,但这种“蝜蝂”式干部至今屡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少数大贪巨贪,遇钱辄取,遇位则攀,“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几近“危坠”仍“不知戒”,最后落了个被查被囚禁的可悲下场。人们常说,知止者安,知进者新。最为道理的朴素,往往最容易让人忽略。
       有的只知进,不知止。工作可能干得可以,可一旦放松思想上的要求,也最容易出事,现在身陷囹圄的,如仇和、秀建业等官员就属此类。有的只知止,不知进,虽是守住了底线,但是不思进取、为官不为,当“太平官”,做“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人们戏称之为“公堂木偶”“政坛摆设”。童名谦可以算得上是其中的典型。
       当然,持这“两个观点”、“两种极端”的人员,还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认为,当前正风肃纪吹得这么紧,“利剑”频频,“知止”最重要。不能干的事不敢干了,该干的事也不想干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钟也懒得去撞,没了魄力,没了闯劲,甚至连“冒头”的心思也没有了。持这“两个观点”、“两种极端”的人员,看似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却忽视了一名党员干部应当具体的操守和担当,应当持有的“底线”与“高线”。
       事实上,知止,只是在守底线。这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一份责任,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要是不知止,违法乱纪、触犯底线,还能称之其为一名合格党员吗,还能称之其为一名称职的干部吗?与此相对的是,知进,只是在触高线。这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一份担当,是党员干部价值最为生动的体现。要是不知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还能向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挺进吗,还能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人民造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知止”才能“知进”,才会“有进”。杨善洲是知止的,在他那里从来没有“后门”,从来都是公权为公、公权为民;同时他又是知进的,退休后化“荒山”为“绿林”,给世人一道亮丽风景。要是不守“止”,或是不知“进”,给世人的,还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