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雷锋精神的一粒“种子”

■郑飞明

近日,中宣部命名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强调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集聚道德建设正能量,推动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

雷锋,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短暂的一生只有22年;而作为一个精神坐标,至今已矗立了56载春秋。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自此,这个普通士兵的名字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头上,写在每一个春天里。

他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却成为“道德战场”的一位真英雄;他只有1.54米的个子,却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名排头兵。他用平凡的善举垒成精神的高山,以终身的行动回答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答卷。

我们年年学雷锋,雷锋当年学的谁?1961年夏天,雷锋送给养猪模范冯健一张自己擦车的照片,并在照片背面写上赠言:“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1962年,雷锋在一次共青团代表大会中,认识了勇救落水战友的刘成德,随后在刘成德的笔记本上写下赠言:“亲爱的刘成德战友,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可见,雷锋学习的榜样,不只是那些英雄、伟人,也包括身边的普通人。这些人未必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只要身上发出了一丝一缕的“道德光芒”,雷锋就引为自己的榜样,从而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也许有人觉得,雷锋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现在还讲“学雷锋”,有点过时了。的确,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人际关系遇冷的问题似乎难以回避。每每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之类的新闻,就有人拖长声调叹一声“人心不古”,并将之作为“我也不扶”的理由。其结果,只能让本已遇冷的人际关系更添几分寒意。倘若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就可能因“道德贫血”而堕为“霍布斯丛林”。

其实,“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并非事实的全部,我们身边从不缺乏“敢扶”的人。像“双手接住坠楼幼儿”“舍命救助落水少年”“勇闯火海救助居民”,还有“最美逆行”“最美潜游”“最美睡姿”,不也频频见诸报道吗?关键在于,是只看到“不扶”的一面,还是多看看“敢扶”的一面;是把“不扶”的人当成标杆,还是以“敢扶”的人作为榜样。

再遇到“扶不扶”的纠结,不妨想想“雷锋当初学的谁”。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学谁”的权力,这也往往决定了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或许是“学雷锋”的另一层意义之所在。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少一些形同陌路的冰冷决绝、强势围观的看客心态、值不值得的精心算计,多一些以心换心的真情付出、守望相助的道义坚持、赠人玫瑰的慷慨无私,我们不就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造就一个更美的大家庭吗?

这两年,我国将“国际志愿者日”与“学雷锋日”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学雷锋志愿服务”,让学雷锋活动与国际接轨,焕发新的生机。据统计,中国的注册志愿者已经过亿,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未注册志愿者,志愿者的总体数量已经蔚为可观。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扶弱助残,无论是社区建设还是环境保护,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可以说,当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就能放射出更多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的友爱之光。

雷锋诞生在军队,是我们这支军队的骄傲。几十年来,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人民军队涌现出一批批先进典型。习主席勉励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这既是对雷锋接班人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军指战员的殷殷嘱托。实际上,我们不仅要学雷锋,也要像雷锋那样,学习身边每一个榜样,从而不断续写“人民军队雷锋多”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