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指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地级市和2个县级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面对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增强全省竞争力、实现山东的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主旋律下,在各国积极寻求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重要区域经济高地,它的崛起及其带动作用将成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国内外城市群研究
国外对城市群的研究起步很早,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98)最先从城乡结合的角度研究城市群,设计了由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社会城市,并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20世纪初,英国城市和区域学者格迪斯(Patrick Geddes,1915)在其《进化中的城市》中预见性地提出了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由城市地区(City Region)到集合城市(Conurbation),再到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城市群体形态演化过程。二战后,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群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0年,邓肯(O. Duncan)在其《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 system)的概念,认为美国大城市诸如底特律、西雅图、达拉斯、亚特兰大等把区域经济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组织和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行区域分工和交换。现代意义上城市群研究的开拓者当属法国学者戈德曼(Jean. Gottmann),他提出了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大都市带(Megalopolis),并认为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于洪俊、宁越敏引入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后,国内对城市群发展演化、城市群内部结构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姚士谋在其著作《中国城市群》中对城市群发展演变规律作了探索,并提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廖重斌)、产业发展研究(许学强、刘新平)、城市群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阎小培、顾朝林)、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章国兴)、功能与结构研究(邓先瑞等)等。
城市群经济是一种高聚集、高能级、开放型经济,其优越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集中的金融商业机构、充足的生产要素资源供给、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使城市群比其他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势能,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功能,演变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能反应堆。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构建
东北亚地区 区域经济合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成熟时间较晚、龙头城市发育不充分、整体基础相对较差等明显弱点。山东半岛城市群应该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去,在全球服务链和产业链中承担起重要的角色。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在各国各界的努力下,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并正在探索和创造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新的合作形式和途径。作为东北亚合作的主要合作对象—中日韩的经济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正在构筑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东北亚区域合作为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包括资源上的互补性、产业机构的互补性等,所以东北亚合作必然带来规模效益。经济合作不仅会使其交换范围扩大,形成大的市场规模,而且市场规模的扩大又会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分工精细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东北亚区域合作有利于半岛城市群紧密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
目前,世界制造业,特别是日韩制造业正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从转移的趋势看,不仅速度加快,而且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转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也大大增强,特别是跨国公司积极在中国构筑价值链。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特别是日韩两国产业转移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日本在技术开发、应用和科技成果商品化方面有较大优势,韩国在工业生产技术及科技成果的实用和商品化方面也有相对优势,山东省寄希望日韩资本提升产业结构。以日韩为重点,推动半岛八市经济从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融入全球经济,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分工与协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高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内形成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和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优势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带动全省经济高速发展的“龙头”区域,也是全省发展水平、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
1、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山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山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会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这种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山东半岛城市群有了与韩国的仁川—汉城—釜山城市群、日本的下关—北九州—福冈城市群共同构筑环黄海经济圈跨国城市走廊的基础,从而有望成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隆起带,并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日韩等国经济交流愈合作的桥头堡。
2、明显的产业发展区位优势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山东半岛成为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处于中国“T”字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重要发展轴线上。半岛制造业与周边省市在产业布局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合理的分工机制。山东半岛在家电、电子产业基础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完善的基础设施
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交通发达,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补充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千米。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4、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有着发展名优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的特殊优势。区内已发现矿产资源128种,是全国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建材、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海洋资源是本区的特殊优势所在,有海岸线约3100公里,其中岩基海岸约2000公里,海岸线和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渔业产量、原盐产量、地下卤水储量和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均居全国第一位,有着建设深水大港的独特优势,也是发展核电的理想区域。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策略筹划
山东省应充分把握国际流动资本及跨国公司在东北亚地区的整个投资动向,认真分析东北亚经济圈中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对华投资策略,从山东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本省区域优势,开拓招商引资思路,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引进、合理使用,最终达到提高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的宏伟目标。
(一)合理规划,建立通畅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要纳入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框架内来考虑,制订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二)抓住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这一机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
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合作领域的扩大、合作模式的创新,将有力地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要把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作为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的重点,努力扩大对日韩的开放;积极构建面向日韩的跨国城市走廊,切实把半岛建设成为一个日韩制造业转移的生产基地。要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招引力度,推动跨国公司实施外部一体化战略,与本土企业优势互补,结成战略性的合作双赢关系。要推动本土企业加快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业网络。要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加快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探讨建立与日韩海产品、蔬菜、纺织品等产品的自由贸易,争取依托港口形成自由贸易区,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融入国际产业分工
发掘传统制造业潜力,建设全新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承接以日、韩为核心的国际制造业转移,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有的放矢地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重点抓好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五大优势产业群。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是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布局。
(四)济南、青岛要在半岛都市群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核心作用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明确将青岛、济南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城市。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两大区域型中心城市,济南与青岛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省会济南今后将着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青岛将致力于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今后济南、青岛两大城市之间,要实行高速铁路、通勤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县级城市之间以及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均由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实现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与衔接,从而使济南和青岛发挥各自的特色功能,共同带动半岛城市群的腾飞。
(五)加快港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沿海港口为核心,加强港口、疏港铁路和公路及空中走廊的高等级运输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海路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青岛南北向的铁路、公路、海底隧道等通道的新建步伐,提高西行与内陆腹地的运输通过能力,解决胶济铁路运力不足问题。积极构筑青岛和日照的一小时经济圈,青岛到烟台、威海及青岛到淄博、济南的两个骨干经济带的“一圈两带”交通框架。完善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和烟台港为两翼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搞好分工合作,探讨成立以青岛港为核心的半岛港口群集团,积极培育青岛港成为与上海港分工配套的次世界航运中心。
版权所有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鲁ICP备14028954号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25号